•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改革公示内容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8 19:15:02   阅读: 次   字体 字体:
  • 江西财经大学深化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推动《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和《深化全省学校共青团改革的具体举措》落地见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深化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遵循,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把握功能定位,履行职责使命,推动学校团组织切实发挥政治功能。要激发自我奋斗精神,进一步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强化目标导向,在学校发展全局中整体谋划学校共青团工作,切实提升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二、聚焦主业,深化工作机制创新

    把握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学校共青团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团员先进性不突出、团组织运行不规范、团学组织协同不够有力等问题。

    (一)改进政治教育机制

    1.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队伍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支部“三会两制一课”学习和主题团日活动,做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实现大学生团员参与学习全覆盖。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分层分级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及时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和重要文章精神导学导读。

    深入推进“青年讲师团”计划,开展“十百千宣讲团”校园巡讲,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巡回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2.抓好“推优”入党工作。把推优入党作为全校团组织履行团的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校党委每年下发发展党员工作指导计划时,校团委同步下发“推优”工作指导计划。

    完善“推优”机制。各级团组织要全面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规定,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团组织联合培养、联合教育、联合认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机制,使经过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严格“推优”条件。推荐对象应政治思想上先进、道德品行上先进、发挥作用上先进、执行纪律上先进。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须有1年以上团龄,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应是团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每期“推优”比例一般不超过支部团员人数的20%,适当增加低年级学生中的“推优”人数。

    规范“推优”程序。学校团委要根据学校年度发展党员计划,确定年度“推优”计划、“推优”批次、“推优”时间、“推优”人数,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推优”工作。各学院团委每年底向学校团委和学院党组织报告本年度“推优”工作情况。

    3.加强“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完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聚焦培养青年政治骨干。学校团委积极向省级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推荐优秀学员,校、院两级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安排规模,总体每年培养人数一般不超过在校学生数的1%,每期培养周期原则上为1年。在校、院级“青马工程”大骨班成立功能型党支部或团支部。

    严格选拔标准。学员应为学生中的中共党员或团员,学生团干部应占比60%以上,适当吸收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和表现优秀的党员或团员。

    规范选拔程序。坚持标准逐级提高的原则,上一级班次学员经下一级组织推荐和差额选拔产生,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比选择优、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方法和程序进行选拔。明确培养重点。强化理论学习,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1周或40小时;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实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不少于1天或8小时,帮助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校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深入基层实践锻炼不少于2周,院级大学生骨干学员不少于1周,注重实践导向,引导大学生骨干多吃“粗粮”,在基层一线、困难艰苦的地方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考核评价,将日常表现作为学员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对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学员严格淘汰,每期淘汰率原则上不低于10%。要畅通“青马工程”与推优入党、就业见习、纳入选调生的衔接渠道,积极向党组织举荐人才。

    (二)健全实践教育机制

    4.积极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衔接,创新团员服务社会的常态化方式和载体,引导大学生团员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社会化能力,促进其在社会生活和全体公民中彰显先进性。突出“三下乡”“返家乡”及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的教育功能,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团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实现每名大学生团员每年参加实践教育不少于20小时。

    5.深化向社区(村)报到工作。加强与地方团组织的协调联动,建立大学生团员向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等工作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间集中组织本学院大学生团员向所在地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组织他们立足当地所需、结合个人所长,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面向群众开展服务,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6.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将团员参与“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等实践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素质评价、团内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社会实践表现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0%。

    (三)改进组织运行机制

    7.强化团支部引领。突出团支部在班级思政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共青团员评奖评优、推荐举荐等须经支委会通过,团员大会决定。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持续开展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每学年开展一次“星级活力团支部”认定,激励先进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未达标的团组织及其委员不能参评团内荣誉。

    8.完善支委会和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有学生党员的班级,原则上应从学生党员中选任班级团支部书记,逐步推动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班级达30%以上。推进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逐步实现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比例达50%以上。实行重大事务团支委与班委联席会议、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形成班级与团支部统筹协调、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9.健全团学组织协同机制。各级团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人员的遴选把关和日常教育。校级学生会和社团组织负责人应由学院团组织推荐,经学院党组织同意,由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校团委联合审查后,报学校党委确定。严格管理监督,严肃述职评议制度,成立以学生为主、学校党委学工部和团委共同参与的评议会,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每学期向评议会述职。优先推荐班级团支部委员担任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和学生会工作人员,原则上所占比例不低于50%,从骨干力量配备上保障团学组织形成合力。

    10.严实指导管理高校学生会的政治责任。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严实团组织从严指导管理学生会的政治责任。学校团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学生会进行直接指导,负直接责任。

    (四)创新组织动员方式

    11.改进组织生活形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把团的组织生活与学业进步、实践锻炼、社会参与相结合,创新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组织生活新模式,提升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大力推广“微团课”,推动每个支部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微团课”。

    12.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逐步纳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考核评估体系。要统筹校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后勤保障等部门,成立必要的推进实施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把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计入工作量,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覆盖。要立足立德树人,建立第二课堂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依托数据信息体系开展课程项目的发布、管理、评估,实现学生参与课程项目的记录、评价、认证。要重点突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结果应用和价值发掘,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的重要评价。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个人档案,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13.提升高校团的活动质量。突出“团”字号、“青”字号品牌的育人功能,不断擦亮“挑战杯”“三下乡”“西部计划”“志交会”“扬帆计划”等品牌项目,拓展工作领域和方式,鼓励推出独具特色的新项目,形成新功能,扩大团组织活动的参与面,使更多青年师生在团的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三、正本清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管理团员

    遵循“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的原则,着力解决团员发展标准模糊、团员教育质量不高、团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五)优化团员发展机制

    14.严把入团综合素质关。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完善学生入团标准,突出团员政治素质,将学生思政考评成绩和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入团的重要依据,要求思政考评成绩合格、注册为志愿者并完成20小时志愿服务方可列为团的发展对象。注重把学生一贯表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关键时刻表现,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团员的唯一标准。健全入团前教育机制,入团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之前要参加不少于8小时的团课学习。

    15.严格团员发展程序和工作纪律。统筹做好不同学院专业、和不同教学年级学生经常性发展团员工作。认真落实发展团员“十程序”“三公示”“九环节”要求,严格落实培养联系人和介绍人制度、团支部考察制度,杜绝突击发展的现象。

    16.提高团员档案质量。依托“智慧团建”建立新发展团员电子档案,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团员档案核查和违规发展团员处置,规范团员档案进入学籍档案。

    (六)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17.推进学校团校建设。加强学校团校建设,将团校作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力创新团课教育,规范设置目标,科学设计内容,构建分层分类、循序渐进、师资共享、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团课体系,办好网上团课,实现组织育人常态化。

    推动各学院党团教师、专任教师根据团课需要和各自优势打造精品课程或讲座,经学校遴选后,列入团校培训课程库。

    18.制度化落实仪式礼仪教育要求。依法开展国旗升挂、国歌奏唱礼仪,各学院每学年至少应集中规范开展一次入团仪式等主题活动。严格执行“举团旗、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的要求,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团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作为团员的光荣感。

    (七)改进荣誉激励体系

    19.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建立一体统筹、阶梯晋级、累进激励、有序衔接的荣誉激励体系,原则上申报上一层级荣誉,须获得过下一层级荣誉。

    20.完善团内荣誉激励体系。以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团的“政治类”荣誉为重点,以团员教育评议为基础,每年定期开展“两红两优”、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最美大学生等评选活动,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逐步构建和完善团内荣誉激励体系。

    21.健全培养评价体系。广泛开展争章、积分、团员评议、星级评定等活动,加强对入团积极分子、团员的全过程培养评价,客观记录其品行、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

    22.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将团员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荣誉激励的必要条件。学生团员未注册志愿者或年度个人志愿服务时长不足20小时的,不参与团内评优。

    四、落实责任,加强支撑保障

    (八)提高党建带团建实效

    23.将团建纳入党建同部署同考核。将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一并部署、同步考核,党组织委员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共青团工作专题汇报、专题研究1次共青团工作,党组织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参加1次团的重要活动。把共青团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负责同志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将团建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规划。学校对学院党建年度考核内容中,团组织建设分值占比不低于10%。

    24.将团建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在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中,高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保障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

    25.规范设置团委机构。学校支持团委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不得把团的组织机构随意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要规范配备和管理团干部。学校团委按照学生规模分别配备不少于规定人数的专职干部,以及一定数量的兼职干部;学院团委配备1名书记,若干名兼职副书记或干部(人员可从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中产生)。明确学院学生会负责人兼任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明确团委书记岗位专设,学校、学院团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按学校、学院中层正职、副职标准配备和管理。严格落实《党章》第五十二条规定,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九)健全指导落实机制

    26.加强“党建带团建”督导。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将“党建带团建”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并占1%以上的考核分值。落实教师团干部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

    (十)建立述职评议制度

    27.定期组织开展述职评议。学校团委书记每年向校党委和团省委述职。各学院团委书记每年向学校团委述职。述职评价结果须区分不同等次,反馈给同级党组织。

    28.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各级党组织要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团干部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挂钩,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要及时调整。要完善团干部上讲台制度,教师团干部每人每学期讲团课不少于2次。

    (十一)强化工作支持保障

    29.完善项目化工作机制。推动团的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团内重点工作以可度量的项目在学校落地,构建和完善共青团项目化工作体系,加强共青团特色项目建设。

    30.健全团的事业化平台机制。通过“项目组+工作部门”模式,促进校内工作协同和资源整合。

    31.建立地域协作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区域联动、项目互助等方式,推动学校团组织跨地市交流。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改革自评报告

    根据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关于开展全省学生会组织改革情况分类评估调研和学校共青团改革评价的方案》的有关要求,江西财经大学团委对共青团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自评,现将江西财经大学团委共青团改革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评情况

    (一)政治教育机制

    1.切实开展常态化政治教育

    团委在开展对团员教育中,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青年头脑,强化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全年开展《学党史、增信念》《学习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四史教育理论学习》等主题理论课12次;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积极组织大学生团员参与青年大学习,落实将“青年大学习”学习情况纳入团员发展、团内推优、评优等制度的考察范围。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909个团支部已开展“四史”专题学习,学习参与率达100%。

    2.严格做好政治举荐

    团委积极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规定,认真做好团内“推优”工作。2021年经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3006人,经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比例达到100%;深化“青马工程”,“江财之星”大学生骨干培养班学员共有60人,学员中学生团干部占比100%。

    3.全面落实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团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意识形态教育。定期组织学生会进行校园常态化调查,通过“我为师生办实事”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开通网上意见反馈渠道,组织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常态化监测。同时强化各类团属阵地管理,备案登记13个QQ空间、17个微信公众号、14个新浪微博、9个抖音账号、1个B站账号,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团委网络舆情管理办法》,防范化解风险,做好舆情处置。

    (二)实践教育机制

    1.积极打造育人载体

    积极引导团员在社会中彰显先进性,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三下乡”或“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发布《江西财经大学关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2021年暑期,我校共有300余支团队、7000余名师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影响覆盖115000余人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志愿服务,建立《江西财经大学学生团员向社区(村)报到机制》,2021年,我校师生前往8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服务超1000余名社区居民,其中与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目前我校共有23000余名团员注册成为志愿者,人均年度志愿服务时长为27.02小时。

    2.丰富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内容

    学校已制定《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2021年修订)》,形成《第二课堂成长指导手册》,目前全校第二课堂信息系统用户25543人,系统发布活动总数近15000个,把“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化,逐步建立课程项目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提高课程质量。同时,实行学分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推优入党、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团员评议、求职就业等基本资格和重要参考。

    3.切实做好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

    落实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学校团委通过团干部“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和就业能力,精准帮助困难学生,扎实开展“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意识。2021年,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红色专项赛中,我校获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1项,另有多个项目在全省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四件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最具感染力奖”。

    (三)组织建设机制

    1.构建党委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团学组织格局,有效覆盖各类学生群体

    按期规范召开校级和院系学生代表大会,团代会选举结果经党委批准上报上级团组织。加强团员教育管理,结合“两制”每年开展1次团员先进性评价,构建阶梯化激励体系,促进校院两级政治思想上的沟通,使学社衔接发起率高达99.4%。同时突出学院各团(各)支部的引领主导作用,规范化开展“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活动,每年召开至少1次组织生活会。同时完善支委会和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比例达50%以上,促进全校团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不断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回归服务根本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校院两级学生会组织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规划,校党委书记和分管共青团工作的校领导每年听取多次学生会工作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并亲自指导学生会改革文件的制定。在巩固健全改革机制的同时,坚持精干职能、精简机构、力量下沉,学生会6个部门,60个工作人员,按期规范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会改革建设情况按要求公示,主动接受师生监督。聚焦学业就业等学生核心需求,形成一批做得实、叫得响的服务项目,开展“校学习部职业规划分享会”“青春建功新时代系列分享会”“公务员系列讲座—公务员面试技巧”“大家一起提高阅读能力主题课程”等活动。

    3.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激发社团活力

    学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政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党组织每年听取1次学生社团工作汇报。学校团委成立学生社团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团干管理社团。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和年审制度,规范学生社团活动审批和管理。目前共有学生社团88个,参与人数近4100人,其中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社团指导老师均为中共党员。

    (四)保障支持机制

    1.加强党组织对团学工作的领导

    江西财经大学将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团的工作考核分值为10%。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听取1次共青团工作专题汇报、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党委负责同志每年多次参加团的重要活动,由班子成员中1名副书记分管、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有指导、有安排、有支持。

    2.制定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团委队伍建设

    团委依照标准足额核定团委专职干部职数、编制。校团委目前配备书记1名,副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5名,校级团委书记按学校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积极落实教师团干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同时落实团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区分档次、奖优罚劣。

    3.资源保障充足,确保团学工作有序进行

    江西财经大学校级团委单独设置,未把团的组织机构随意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同时将团建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在校生人均每年8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二、存在不足

    (一)政治理论学习有待加强。对于“青年大学习”参与度有待提高,通过更多举措扩大参与覆盖面和提升学习效果。

    (二)志愿服务项目供给不足。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较高,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紧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针对学生志愿服务意愿进行统筹资源,扩大志愿服务项目供给。

    (三)“第二课堂”系统有待完善。“第二课堂”系统需进一步完善,需要与师生进行沟通加强系统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持续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部署,持续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开展“青春向党•奋斗强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团日,组织动员全校青年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线上线下活动。

    2.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带领全校青年学生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引导全校青年学生真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关心关怀,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全体团员和全校青年学生政治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3.持续推进实践教育活动。深化志愿服务行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动,落实与社区结对共建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进社区,为群众办实事。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联系、服务和引导,积极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改革自评表

    重点内容

    关键指标

    考察要点

    自评状态(程度)

     A1.

    政治

    教育

    机制

    B1.政治教育

    (10分)

    C1.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青年头脑,强化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每年开展团员理论学习不少于4次(8学时)。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大学生团员参与率不低于80%(6分)。

    A

    C2.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团支部组织化学习参与率不低于80%(4分)。

    A

    B2.政治举荐

    (10分)

    C3.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规定,经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比例达到90%以上(6分)。

    A

    C4.深化“青马工程”,引导青年政治骨干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基层学习锻炼,学员中学生团干部占比60%以上(4分)。

    B3.意识形态

    (6分)

    C5.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常态化监测,强化各类团属阵地管理,防范化解风险,做好舆情处置(6分)。

    A

     A2. 

    实践

    教育

    机制

    B4.育人载体

    (8分)

    C6.引导团员在社会中彰显先进性,本专科阶段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三下乡”或“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每名大学生团员每年参加实践教育不少于20小时,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3分)。

    A

    C7.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学生团员向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工作机制,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年度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20小时(5分)。

    A

    B5.第二课堂成绩单

    (8分)

    C8.制定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方案,建立课程项目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提高课程质量(2分)。

    C9.实施学分制(积分制、学时制),形成具有社会公信度和素质能力证明功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2分)。

    C10.强化价值应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的重要评价(4分)。

    A

    B6.就业创业

    (8分)

    C11.落实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通过开展“扬帆计划”等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和就业能力,精准帮助困难学生,扎实开展“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5分)。

    A

    C12.广泛开展“挑战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意识(3分)。

    A

     A3. 

    组织

    建设

    机制

    B7.共青团

    (8分)

    C13.构建党委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团学组织格局,有效覆盖各类学生群体。按期规范召开校级和院系团的代表大会(3分)。

    C14.加强团员教育管理,结合“两制”每年开展1次团员先进性评价,构建阶梯化激励体系,学社衔接发起率达98%以上(2分)。

    A

    C15.突出团支部引领主导作用,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完善支委会和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比例达50%以上(3分)。

    A

    B8.学生会

    (8分)

    C16.学生会组织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党组织每年至少听取1次学生会组织工作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2分)。

    C17.巩固健全改革机制,坚持精干职能、精简机构、力量下沉,按期规范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会改革建设情况按要求公示,主动接受师生监督(3分)。

    C18.聚焦学业就业等学生核心需求,形成一批做得实、叫得响的服务项目(1分)。

    A

    C19.坚持从严治会,师生对学生会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稳步提升(2分)。

    A

    B9.学生社团

    (8分)

    C20.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政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党组织每年至少听取1次学生社团工作汇报。学校团委成立学生社团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分)。

    C21.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和年审制度,规范学生社团活动审批和管理,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3分)。

    C22.配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思政类、志愿公益类社团指导教师为中共党员(2分)。

     A4.

    保障

    支持

    机制

    B10.组织领导

    (10分)

    C23.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团的工作考核分值占比不低于10%(6分)。

    A

    C24.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听取1次共青团工作专题汇报、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党委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参加1次团的重要活动,由班子成员中1名副书记分管、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有指导、有安排、有支持(4分)。

    B11.队伍建设

    (8分)

    C25.依照标准足额核定团委专职干部职数、编制。校级团委书记按学校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院系团组织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院系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4分)。

    A

    C26.落实教师团干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2分)。

    C27.落实团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区分档次、奖优罚劣(2分)。

    A

    B12.资源保障

    (8分)

    C28.校级团委单独设置,未把团的组织机构随意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5分)。

    C29.将团建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3分)。

    A

    注:本评价指标共29项,状态评价为“是”或“否”,“是”表示符合要求、该项得满分,“否”表示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程度评价为“ABCD”,A表示“好”、该项得满分,B表示“较好”、得该项满分的60%,C表示“一般”、得该项满分的40%,D表示“差”、该项不得分。如,单项分值满分为5分,则ABCD分别对应5分、3分、2分、0分,分值共100分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政治教育机制

    一、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江西财经大学团委每周发布“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任务,并公布每周各学院团员参与情况,促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参与广泛性和普遍性习,实现大学生团员参与学习全覆盖。

    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支部“三会两制一课”学习和主题团日活动,做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学习。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全校各支部开展专题学习和心得分享。通过时事热点,引导全校青年不断学习新思想。

    深入推进“研究生百年党史宣讲团”宣讲计划,开展“国旗日日升,党史天天讲”活动。全校评选一百个团支部进行升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宣讲身边的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支部、进头脑。

    二、抓好“推优”入党工作。把推优入党作为全校团组织履行团的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完善“推优”机制。各级团组织全面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规定,建立健全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党、团组织联合培养、联合教育、联合认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机制,经过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严格“推优”条件。推荐对象来自各团支部和学生组织的优秀学生,政治思想上先进、道德品行上先进、发挥作用上先进、执行纪律上先进。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全部落实了1年以上团龄要求,落实团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每期“推优”比例不超过支部团员人数的20%。

    规范“推优”程序。校团委根据学校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确定年度“推优”计划、“推优”批次、“推优”时间、“推优”人数,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推优”工作。各学院团委每年底向学校团委和学院党组织报告本年度“推优”工作情况。

    三、加强“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完善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聚焦培养青年政治骨干。我校团委积极向共青团江西省委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推荐优秀学员。校、院两级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安排规模,总体每年培养人数一般不超过在校学生数的1%,每期培养周期原则上为1年。

    校团委及各学院团委分别在校、院级“青马工程”大骨班成立功能型团支部,完善支部成员的评优及推优机制,在支部内设置“团内评优”及“推优”适当名额,做好“评优”及“推优”前的育优工作。

    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五期“青马工程江财之星”大学生骨干培养班已于2021年10月份正式开班,来自全校十六个本科教学学院的校院两级大三主要学生骨干共60名。

    严格选拔标准。学员应为学生中的中共党员或团员,学生团干部应占60%以上,适当吸收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和表现优秀的党员或团员。

    规范选拔程序。坚持标准逐级提高的原则,校级大骨班学员经学院推荐和差额选拔产生,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比选择优、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的方法和程序进行选拔。

    明确培养重点。强化理论学习,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集中理论学习不少于1周或40学时;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实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不少于1天或8学时,帮助他们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注重实践导向,院级大学生骨干学员每期深入基层实践锻炼不少于1周,引导大学生骨干多吃“粗粮”,在基层一线、困难艰苦的地方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落实校、院级大骨班学员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考核评价,将日常表现作为学员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对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学员严格淘汰,每期淘汰率原则上不低于10%。各学院积极畅通“青马工程”与“推优”入党、就业见习、纳入选调生的衔接渠道,积极向党组织举荐人才。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实践教育机制

    一、积极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衔接,创新团员服务社会的常态化方式和载体,引导大学生团员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社会化能力,促进其在社会生活和全体公民中彰显先进性。突出“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的教育功能,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团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实现每名大学生团员每年参加实践教育不少于20小时。在2021年暑期,我校共有300余支团队、7000余名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影响覆盖115000余人次。

    二、深化向社区(村)报到工作。加强与地方团组织的协调联动,建立大学生团员向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等工作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间集中组织本学院大学生团员向所在地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组织他们立足当地所需、结合个人所长,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面向群众开展服务,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2021年我校大学生向社区(村)报道专项共计19人,影响覆盖3300人次;“赣才归巢”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项行动12人,影响覆盖3550人次。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团员参与“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等实践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素质评价、团内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社会实践表现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0%。在团内评优、推优入党中,原则上要求当年度参与社会实践不少于40小时,其中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20小时。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组织建设机制

    一、强化团支部引领。突出团支部在班级思政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共青团员评奖评优、推荐举荐等须经支委会通过,团员大会决定。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持续开展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每学年开展一次“星级活力团支部”认定,激励先进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未达标的团组织及其委员不能参评团内荣誉。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打造“百优团支部”及“百篇主题团日活动优秀案例集”,将党史学习教育从以点带面转变为群山有峰。

    二、完善支委会和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有学生党员的班级,原则上应从学生党员中选任班级团支部书记,逐步推动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班级达30%以上。规范基层团支部委员会和班级委员会岗位设置和职责,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实行重大事务团支委与班委联席会议、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形成班级与团支部统筹协调、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团学组织协同机制。各级团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人员的遴选把关和日常教育。校级学生会和社团组织负责人由学院团组织推荐,经学院党组织同意,由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学校团委联合审查后,报学校党委确定。严格管理监督,严肃述职评议制度,成立以学生为主、学校党委学工部和团委共同参与的评议会,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部门负责人每学期向评议会述职。优先推荐班级团支部委员担任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和学生会工作人员,原则上所占比例不低于50%,从骨干力量配备上保障团学组织形成合力。

    四、严实指导管理高校学生会的政治责任。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严实团组织、学联学生会组织从严指导管理高校学生会的政治责任。学校团委对学院团委指导学生会负领导责任,对学校学生会管理学院学生会负指导责任。学校学生会对学院学生会的管理负具体责任。学校团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学生会进行直接指导,负直接责任。开发校级学生会指导院级学生会工作系列指导手册,如《院级学生会换届工作指引》等,加强学生会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五、改进组织生活形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把团的组织生活与学业进步、实践锻炼、社会参与相结合,创新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组织生活新模式,提升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大力推广“微团课”,推动每个支部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微团课”。同时,录制我校学生精品“微团课”,鼓励校、院级学生骨干回到自己支部讲述学生工作中接触和感悟的“微团课”。通过身边的人讲好身边的团课形式,发挥广大青年团员的朋辈引领作用。

    六、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逐步纳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考核评估体系。要统筹校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后勤保障等部门,成立必要的推进实施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文件,把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计入工作量,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覆盖。要立足立德树人,建立第二课堂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依托数据信息体系开展课程项目的发布、管理、评估,实现学生参与课程项目的记录、评价、认证。要重点突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结果应用和价值发掘,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的重要评价。要在两年内推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个人档案,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科学参考依据。

    我校近年来出台《关于印发<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2021年修订)>的通知》文件,推出《关于印发<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的通知》,将第二课堂同学生综测紧密结合,促进我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体现我校“五美育人、综合发展”的教育方针。

    七、提升高校团的活动质量。突出“团”字号、“青”字号品牌的育人功能,不断擦亮“挑战杯”“三下乡”“西部计划”“志交会”“扬帆计划”等品牌项目,拓展工作领域和方式,鼓励推出独具特色的新项目,形成新功能,扩大团组织活动的参与面,使更多青年师生在团的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推出“第二课堂百优活动榜单”,将全校学生活动中精品优质活动集中宣传,为广大同学制定一份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表。



    江西财经大学共青团保障支持机制

    一、改进荣誉激励体系

    (一)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建立一体统筹、阶梯晋级、累进激励、有序衔接的荣誉激励体系,原则上申报上一层级荣誉,须获得过下一层级荣誉。

    (二)完善团内荣誉激励体系。以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团的“政治类”荣誉为重点,以团员教育评议为基础,每年定期开展“两红两优”、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最美大学生等评选活动,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逐步构建和完善团内荣誉激励体系。

    (三)健全培养评价体系。广泛开展争章、积分、团员评议、星级评定等活动,加强对入团积极分子、团员的全过程培养评价,客观记录其品行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

    (四)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将团员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荣誉激励的必要条件,学生团员未注册志愿者,以及年度个人志愿服务时长不足20小时的,一般不参与团内评优。

    二、提高党建带团建实效

    (一)将团建纳入党建同部署同考核。将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一并部署、同步考核,党组织委员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共青团工作专题汇报、专题研究1次共青团工作,党组织负责同志每年至少参加1次团的重要活动。把共青团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负责同志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重要内容,将团建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规划。学校对学院党建年度考核内容中,团组织建设分值占比不低于10%。学代会等重大活动应当经过党组织审议。

    (二)将团建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在年度经费预算中,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保障团委日常工作经费。

    (三)规范设置团委机构。学院团委配备1名书记,2-4名专、兼职副书记或干部(人员可从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中产生)。明确学院学生会负责人担任学院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明确团委书记岗位专设,学校、学院团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按学校、学院中层正职、副职标准配备和管理。严格落实《党章》第五十二条规定,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三、健全指导落实机制

    加强“党建带团建”督导。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将“党建带团建”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并占1%以上的考核分值。落实教师团干部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

    四、建立述职评议制度

    (一)定期组织开展述职评议。学校团委书记每年向校党委和团省委述职。各学院团委书记每年向学校团委述职。述职评价结果须区分不同等次,反馈给同级党组织。

    (二)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各级党组织要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团干部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挂钩,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要及时调整。要完善团干部上讲台制度,教师团干部每人每学期讲团课不少于2次。打造校团委精品团课平台,为教师团干部提供备团课、讲团课的优质校级平台,目前已有6门校级精品团课培育成熟,同时也在向各学院积极招募精品团课。

    五、强化工作支持保障

    完善项目化工作机制。推动团的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团内重点工作可以度量的项目在学校落地,构建和完善共青团项目化工作体系,加强共青团特色项目建设。通过“个十百千万”项目化工作机制,以“六个项目组”的数十项“特色项目”带动数百个团支部做好团的工作,培养数千名学生骨干,以点带面,朋辈引领,促进全校两万余名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玉屏大道江西财经大学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邮编:330013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