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乡 | “财”子“智”绘青春新篇章③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22 19:59:19 阅读: 次 字体 字体: 大 中 小
-
编者按
近日,我校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建4支校级实践队伍分赴婺源县、新建区、余干县、景德镇等地开展实践活动。结合专业所学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企业调研献策、乡村振兴助力、非遗文化赋能等一系列工作,在火热实践中展现青春新作为,书写青春新篇章。
“婺梦同行,源泽乡土”实践团
Ctrl+O打开这份民俗文化报告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近日,江西财经大学“婺梦同行,源泽乡土”实践团围绕婺源传统民俗文化开展专项学习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如梦,徽州如画。对“海内十分饱,徽商藏三分”所藏“三分”的好奇下,实践团成员怀揣着对徽州文化的憧憬,踏入了江湾镇民俗博物馆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这里,书香与茶乡交织,徽派文化滥觞,文房清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漫步于江湾民俗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婺源的前世今生。那些静默的老物件,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承载着徽州文化厚重底蕴的使者。实践团成员在这里,细听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品味婺源岁月变迁里的徽州风情。
书乡之地,笔墨纸砚铺陈着文人的风华。那墨香四溢的文房,见证了无数才子佳人的挥毫泼墨,传承着徽州文化的精髓。茶乡之韵,香气弥漫,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翠绿的茶园,感受徽州茶文化的韵味。
随着脚步渐入,实践团成员来到博物馆深处,这里陈列着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刺绣、徽墨、歙砚,每一项技艺都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江湾文化的传承,也感受到了新时代下徽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这片充满徽州文化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将所学所感带回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婺源,了解江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里蹀躞,望流年缱绻,徽州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为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前行。
“新新之火”实践团
万企调研寻良策,深研细究促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7月22日上午,江西财经大学“新新之火”实践团前往南昌市展鑫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万企调研”活动,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探索与实践,理解制造业企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新新之火”实践团以“西山镇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为主题,对南昌市展鸿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深度访谈调研。调研发现展鸿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材料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生产和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展鸿公司决定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负责人刘宏介绍展鸿公司经过数字化转型和优化管理生产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现阶段42名员工便可高效率完成全流程的生产作业。
从调研中发现,企业在内部体制、生产经营方式、在供应链中所处环节等方面优化,会对企业运营状况、企业韧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调研团队认为,数字化已经成为构建稳健物流供应链的必选项,团队队员们将结合调研数据,进一步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企业影响状况,从构建服务体系、可视化、供应链韧性等方面探索。
此次企业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生产工作一线,面对面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优势,积极思考,深入挖掘,探索南昌市新材料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内在潜力,力求为当地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干青年先锋队
躬耕学农事,实践觅真知
近日,余干县种植基地经理因连续高温天气导致工人难招而感到焦虑不已。在此背景下,7月22日,江西财经大学余干青年先锋队响应号召,决定以实际行动帮助种植基地,以深入田间、亲身体验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烈阳映青春,汗水润田畴
骄阳似火,余干青年先锋队成员们不畏酷暑,纷纷挽起衣袖,卷起裤脚,踏入了田间地头,迅速融入农忙的节奏中,学习并进行着除草、洒水等农事活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辛勤劳作,芦笋田在成员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
农辛强信念,青年筑未来
此次农活体验让先锋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农耕的艰辛与不易,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对农耕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也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展望未来,余干青年先锋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积极投身于多元化服务活动中。先锋队计划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共同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陶韵匠心,不虚瓷行”实践团
戏台高筑文明史,江财学子传非遗
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非遗文化血脉,7月22日上午,江西财经大学“陶韵匠心,不虚瓷行”实践团来到乐平市博物馆,了解古戏台营造技艺,探寻赣剧起源。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乐平市百余年来代代流传的戏剧文化开出“数字之花”;前往昌盛社区童心港湾传播非遗文化,种下“未来之芽”。
匠心独运,飞檐韵悠
地处赣东北的乐平市是赣剧文化发源地之一,享有“赣剧之乡”“中国古戏台之乡”的美誉。随着赣剧的发展,古戏台成为与赣剧血肉相连、并驾齐驱的独特建筑艺术。
2014年,古戏台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现有480余座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建筑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星罗棋布坐落于全市各乡村。作为江南近古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乐平古戏台均采用“砖木”结构,既兼顾了楼阁式建筑的轻盈灵巧,也体现了庑殿式结构的稳重庄严。
飞檐翘角传递古韵遗风,以高楼筑台描绘旧时景象。在当地文化馆的配合保护下,乐平市成为我国目前古戏台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县级市。古戏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不可或缺的戏剧文化载体,近五百座古戏台向前来观赏的游客诉说着不朽与变迁的故事。其中,博物馆展厅一楼的木质戏台模型集中展现了乐平大部分古戏台的建筑风格。
古韵遗风,科技铸魂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乐平市博物馆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关设备,为博物馆制作虚拟现实全景导览,以供游客们“云游”参观,线上领略古戏台的独特魅力。随着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融合与发展,焕发出全新生机。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青年参与到赣剧演绎及古戏台营造技艺传承中来,共同致力于乐平文化瑰宝的赓续与发展。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实践团成员所制乐平市博物馆虚拟现实全景导览。
锣鼓铿锵,笙歌不断
下午,实践团前往昌盛社区童心港湾,将参访所学赣剧、古戏台营造技艺等非遗知识带给小朋友。实践团成员首先放映了《江边会友》《红楼梦》等经典赣剧曲目片段,优美的戏服装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
非遗璀璨如歌,笔尖流转生辉。为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赣剧古戏台营造技艺的兴趣,实践团成员引领、陪伴孩子们拿起画笔,临摹古戏台建筑与赣剧人物角色。景德镇昌河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张雨柏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赣剧知识,还亲手画出了古戏台,我也想学习一下赣剧,回家表演给我爸爸妈妈看!”
此次非遗传承系列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充分了解赣剧起源及其戏台建筑风格,提高了孩子们的戏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送戏曲下基层、进社区,充分发挥文化为民、育民、乐民的作用。未来,江西财经大学“陶韵匠心,不虚瓷行”实践团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绽放无限生机!
素材来源/三下乡队伍
值班编辑/谢冰悦
责任编辑/薛丽超 徐丽娟 安仲玉
审核/王昊 阳铃 熊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