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勇争先,求知而来,载誉而归!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得芯应手”项目荣获金奖。得披星戴月之所愿,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越万山、克万难,“得芯应手”团队终于得以将“得心应手”变为现实。


前路漫漫,初心如磐


“一场意外的车祸导致团队中的一名成员身体左侧瘫痪,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长达几小时的康复训练,他正常的大学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团队的创立初心源于校内一位同学的亲身遭遇,“我们通过他了解到,社会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和他一样深陷手部瘫痪的困境。所以我们也想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他们做些什么,就算是让生活便捷一些也好。”团队负责人刘峻竹恳切地说到。

同频共振,一拍即合;一念既出,万山无阻。“得芯应手”团队正式集结,为一个遥遥无期的未来,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努力,团队立志于设计出一款手部康复机器人,通过采集神经冲动形式传递到手臂上的运动意图形成的机电信号,分析推测出使用者的动作偏向,传递到机器人中实现动作执行,以此为截瘫、中风、外伤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带来福音。


当提及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事,团队成员陈冰冰回忆到,“在康复科里,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患者,因治疗费用过高、治疗费用过长而被迫放弃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当这时,我们就希望我们的产品能早点研发出来,尽己所能地为更多的患者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爱、滚烫、无所畏惧,征程、漫漫、初心如磐。循梦而行,向阳而生,他们是心怀赤诚的追梦者;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他们是气贯长虹的赶路人。


迎难而上,奋楫笃行


“我们的夺金路,就像在坐过山车,像被一股无形的气流裹挟着跳入压力圈,又像是被一根鞭子抽着马不停蹄的往前走,”杨哲凯感慨到。国赛项目千千万,究竟如何才能抓住评委的眼球脱颖而出,无数个夜不能寐的时刻,他们都在探索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千回百转中寻找出路,在千难万险中慨然向前,在千锤百炼中磨砺自我。


不因顺境而盲目,不对逆境低服,“得芯应手”团队坚定地敲响未来的战鼓,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快马加鞭,并肩共赴。


杨哲凯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万万不可纠结于某个地方,越纠结就会越陷入死胡同。要学会把大脑放空,重新规划,重新思考,寻找新的灵感点。”任何时候,只要永不放弃,一切都是未知数;只要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向暗处扎根,往光亮生长,终有一日赢来馥郁传香。

凝聚众智,集聚众力


“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产品的先进性以及技术的落地性。”陈冰冰说道。且看来路风霜,齐心协力热血难凉;再叹凝心铸魂,慨然以赴共创辉煌,载誉归来,靠得从来不是某个个体的一意孤行,而是整个团队的倾情付出。


“我们是一支由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工程、金融、统计专业的同学组成的团队,既能做到学科交叉,又能实现优势互补。”张润豪自豪地说着,“负责人有责任心、肯吃苦,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得以使整个备赛答辩的过程更加顺畅。”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他们怀揣着一腔孤勇与果敢,以豪情万丈赶赴山水苍茫,跌跌撞撞,但仍当仁不让。气宇轩昂,战至终章,峰回路转,轻舟快船,好过春山。

春风化雨,人生至幸


三生有幸,得良师相伴一程风雪,团队成员董超奇特别感谢了学院和指导老师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谢亮、匡琳、谭亮、高彪、王昊五位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分工明确。无论是对产品研发的技术指导,还是PPT展示方式的细节敲定,抑或是答辩情景的模拟演练,他们全心投入、细致入微,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扣分点。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指导老师和“得芯应手”团队一起,见证了这个从0到1的项目的破茧成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团队里的成员们及时调整导向航线,不断充盈着自身,以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让项目作品得以日渐精进,团队的智慧结晶得以澄澈透明。


 “得芯应手”,国金!他们曾经无比希冀的梦想终肆意澎湃,无数不敢相信的期待终如约到来。来路颠沛流离,去路鹏程万里,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一战,终上岸!


文/王煦妍 郑宛芊

采访/孙浩然 姜宜彤

图/叶国俊

值班编辑/张欣悦

责任编辑/赵雨桐 刘心琪 沈沁圆

审核/王昊 阳铃 李良鹏